close

 

7/13/2024

 

黃庭三經已經有近二千年歷史,古人用自己的體驗和修練而寫成的。雖然現代科學猛進,但我們亦不能忽略古人的智慧和實踐。雖然我不才,在美六十多年,年紀老邁,但亦希望提供一點對閱讀黃庭經的愚見。

 

      黃庭經的讀者,除了有興趣和認識中文外,還需要有炁和炁在人體內行走途徑的理解和知識。如果更了解生理和解剖學及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的運作,就會錦上添花。

 

 

黃庭三經

 

      內景經以內視和炁為主,用炁的特徵來描述八景二十四神。

      外景經是無形的敘述,以腹腔的神經系統和腹部大動脈為主。

      中景經 詳細解說關元、胸部、腹部和盆部血管和神經的大小尺寸。

 

      黃庭的位置

 

     內景經有:

      「上有魂靈下關元

        左為少陽右太陰

        後有密戶前生門」

     

      圖一是黃庭位置。

 

      外景經有:

      「上有黃庭下關元

        後有幽關前命門」

 

      圖二是外景黃庭的位置。

 

 

圖一.jpg

圖一

 

 

 

黃庭外景經 黃庭位置

圖二.jpg

 

圖二

 

 

 

黃庭是腹腔神經叢

內景經有〝七蕤玉籥閉兩扉〞(圖三)

外景經有〝關元芪籥闔兩扉〞。(圖四)

 

人體腹腔神經叢的主要組成部分,是位於腹主動脈起始兩側的左右腹腔神經節。所以我們認為兩扉就是腹腔神經叢的左右神經節。

 

 

內景經兩扉

圖三.jpg

圖三

 

 

 

 

外景經兩扉

圖四.jpg

圖四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黃庭、玉房和命門的位置

 

      內經和外經都有提及黃庭、玉房和命門,既然我們已知黃庭的位置,它就是腹腔神經叢,而命門是在L2地帶,我們認為是腸繫膜間神經叢。那麼,玉房在兩者之間,那就是腸繫膜上叢。(圖五)

 

 

黃庭、玉房和命門的位置

圖五.jpg

圖五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靈根和神經叢 (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古人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,雖然和西方神經系統不同,但兩者之間,從電磁學說,這兩者是相關聯的。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古人內視,但〝至虛極,守靜篤,返觀內視〞,古人一定能觀視到現代所謂的神經節或叢。圖示腹部大動脈上的神經節或叢的圖示,其狀像樹根,大動脈又像樹幹或籥,作為道家修練,可以說是〝靈根〞。(圖六)

 

 

靈根 (神經叢和節)

圖六.jpg

圖六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關元的位置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景經有說:「臍下一寸名丹田,諸腸之纡與脊連,方圓三寸名關元」。

 

      圖七是關元在人體位置的示圖。

 

 

 

圖七.jpg

圖七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玉芪金籥和大動脈與其神經叢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外景經有: 「養子玉樹令可杖,玉芪金籥身完堅,前仰後卑列其門」。

 

      而在內景經有:「七蕤玉籥開兩扉,玉芪金籥常完堅」。

 

      從以上和本篇的記載及圖8,9,1011的示圖,我們認為樹、杖和籥是代表血管,而玉或芪是代表神經。再者,蕤和玄黃亦是代表神經,而赤丹黃庭經讀法瑣談朱衣和赤褐等是和血管有關。

 

 

玉芪金籥和大動脈

圖八.jpg

圖八

 

 

 

玉芪金籥

圖九.jpg

圖九

 

 

 

 

芪的形狀

黃庭經讀法瑣談

 

圖十

 

 

 

玉芪金籥

圖十一.jpg

圖十一

 

 

 

      內景經的概要

 

      像以上的討論,內景以炁和內視為主。用炁場來描述各器官,所以有八景神和二十四真出自然之說,又用參同契〝五行相推反歸一〞的思想來修練,又提及七日之功和仙人道士非有神,更引用黃帝內經中炁的理論,對五官和竅的對照。(圖十二)

 

 

五官和竅()的對照

圖十二.jpg

圖十二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外景經的精髓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外景經所討論的黃庭位置最為準確,並又準確地提及功法,如:

〝沐浴華池生靈根〞(圖十三)

〝三府鄉得開命門〞(圖十四)

 

在內景經所說的生門(命門)多次,但外景經和中景經沒有討論,所以前者(內景經)視出現於外景和中景經之後。

 

 

玉池和華池

圖十三.jpg

 

圖十三

 

 

三府和命門

圖十四%5C.jpg

圖十四

 

 

中景經是補充內和外景經中的不足,如:

黃庭經讀法瑣談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神長七寸和三寸

圖十五.jpg

圖十五

 

 

 

 

圖十六.jpg

圖十六

 

 

 

圖十七.jpg

圖十七

 

 

 

 

圖十八.jpg

 

圖十八

 

 

圖十九.jpg

圖十九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結論:

 

  •       ,當為現代人應多討

論和實踐,這樣不負前人的苦心,更可以縮短經文所說的〝有約得萬變義自解之句〞,期望讀者共勉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uangyanguanzhu 的頭像
    shuangyanguanzhu

    宮庭之印

    shuangyanguanz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