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雙延館主

 

楔子

 

最近電視連續劇對清朝後宮的軼事,製作了《萬鳳之王》,《紫禁驚雷》和《甄環傳》等劇本,都是關於後宮后妃嬪之間的鬥爭。

 

在《甄環傳》的介紹,有下一段的說話:

後宮,一個女人的天地,春光旖旎,卻危機四伏,本是一群美貌溫婉的女子,祇因存在於一個特殊的所在,不得不為自家性命和家族命運,爾虞我詐,鈎心鬥角。雲意殿被選那刻起,人生便不由自己,耗盡了一生青春美好。當她站到權利與榮寵的高峰時,雖風光無限,萬丈榮光,卻再無路可退,祇能眼睜睜看著盛極而衰,一步步失去。『願得一心人,白頭不相離』的追求,不過是浮生一夢中。

 

另外,在郭厚英先生所著的《兩個女人,一個清朝》內說:

《兩個女人,一個清朝》這個書名,是對清史的准確概況,且寓意深刻,引人思索。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,清開國以攝政王(多爾袞)而興,又以末世攝政王(載灃)而亡。現在可以換個說法: 清開國以孝莊皇后而興,末世又以另一個女人慈禧太后而亡。清朝興亡前后兩個男人、兩個女人,純屬巧合,與天意無關,這正是清史之妙,多少又有點神秘,引發人們不斷探索清史的濃厚興趣,所以《兩個女人,一個清朝》

 


我對中國古物發生興趣已有數十年,收藏中國古印亦已跨越兩個世紀,特別注重清帝后私章或璽。

 

就是以上的的電視劇,引起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,我將我多年來的收藏,寫下了以下的討論。近年來,帝皇的玉璽已被許多的收藏家注意,可惜后妃的

印或私印卻很少人討論,希望我這篇討論會增加大家對后妃印的認識,和對古代女性的憐憫和同情。

 

目前的社會已趨向男女平等和漸減低階級的觀念,這樣可以還給中國女人一個公道。

 

 


后妃寶璽

 

 

清代后妃寶璽種類不一,大概分為四類:

 

  • 尊號寶璽。
  • 徽號寶璽。
  • 御書鈐用諸璽。
  • 帝后謚號和冊寶。

 

它們都是宮廷璽印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 

一、尊號寶璽

 

清代后妃寶璽也有一段發展過程。崇德之前無璽印,稱為『大福晉』。以後太宗仿中原禮制而頒號:「以中宮大福晉為皇后,其它為妃、貴妃等」。康熙以後,才規定詳細典制。

大概皇后和貴妃用金璽和金冊。

(:圖一是記載慈禧和光緒生辰的皮牌。)

 

記載慈禧和光緒生辰的皮牌      

圖一

 

 

二、徽號寶璽

 

皇后尊號之上再加頌詞,是為上徽號,如某某皇太后。上徽號所進的冊寶為徽冊、徽寶。

徽號冊寶分金、玉和銀等。初期徽冊用金,乾隆時期金、玉並用,道光以後以玉冊為主。

像恭慈康豫安成皇太后,紐祐祿氏,初為仁宗側室福晉,嘉慶六年(公元1801)冊為后,公元1820年宣宗嗣位,尊為皇太后,徽號『恭慈』。道光二年(公元1822)以冊立皇后禮成,加上徽號尊為恭慈康豫皇太后。道光八年(公元1828)11月平定張格爾之亂後,禮部以“元惡生擒,紅旗奏捷加上皇太后徽號為恭慈康豫安成皇太后,並上徽冊和徽寶。(圖二、圖三)

 

 恭慈康豫安成皇太后1  

恭慈康豫安成皇太后2    

圖二

 

 恭慈康豫安成皇太后3  

圖三

 

恭慈康豫安成皇太后 4  

圖三A 、印文

 

 

 

三、御書鈐用諸璽

 

它們與金寶和金印不同,選材、形制、文體和使用範圍等均無定制,可以依后妃的喜好,隨意為之。印材有玉、石、木,形制有長方、正方、圓或圓形等,紐制有龍紐、獸紐、花卉紐、橢形紐等,文體不必清漢兩種文字,大都是漢文篆書或楷書,陰文或陽文方都可。

 

 

四、帝后謚號和冊寶

 

謚號和謚冊是帝后駕崩後用的,多以玉為主。


 

 

清代后妃制度

 

 

 

清代后妃制度,基本上是沿襲明代的后妃制度,不過它帶有濃重的滿洲貴族特色。皇帝的祖母仍稱太皇太后,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,皇帝的正妻稱皇后。先朝的妃、嬪稱太妃、太嬪。清代後宮的位號有皇后、皇貴妃、貴妃、妃、嬪、貴人、常在、答應等八個等級。皇后只設一人,主治內廷。設皇貴妃一人、貴妃兩人、妃四人、嬪六人。貴人、常在、答應沒有定數。但實際上、因皇帝不同,除皇后只有一人外,其餘的嬪妃並沒有固定的數額。

 

 

 

選宮女在官文書稱秀女,但它與從八旗選秀女是不同的。選秀女是為挑選妃嬪,是備內廷主位的,是宮內主子的身份。而選宮女,是供內廷各主位役使的,“供驅使、備掃灑而已”。按內廷規制,內廷主位宮女的分配名額為:皇太后12人、皇后10人、皇貴妃8人、妃嬪6人、貴人4人、常在3人、答應2人。

 

 

 

宮女雖供各主子役使,地位低下,日夜勞累,痛苦不堪。有的宮女被主子任意打罵,甚至被杖至死。如乾隆43年,惇氏、汪氏兇悍暴虐,竟將使喚女子毆打致死。有的宮女不堪主子凌辱,自尋短見。至於因笨拙或因疾病不堪驅使的宮女,被驅逐出宮的,各朝各代,屢見不鮮,在內務府奏案中都有記載。

 

 


 

皇后之寶

 

 

 

“皇后之寶的玉璽,是清代皇后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和憑證。清代“皇后之寶、“貴妃之寶等都是金質,並有一定的規制。起初,“皇后之寶是金質,交龍紐的方形璽,印是滿漢文篆書,面14厘米,紐高6厘米。面右側漢文“皇后之寶為王筋篆,左側是同義詞為滿文篆書。

 

 

 

關於“皇后之寶的逐代傳承有兩種說法:

 

 

 

一、不是屬於某一位皇后的性質,如同交泰殿二十五寶一樣,依皇后位號易人而傳

 

 

 

二、皇后之寶與皇帝的寶璽不同,並非代代相傳,而是每當新冊立皇后,都要制度重鑄新的皇后之寶。

 

 

 

最近關雪玲在【百度百科】1討論皇后之寶的製作說:

 

 

 

….制作亦有嚴格的程序,首先由禮部依據成例奏報皇帝,然後由造辦處制成印樣,手寫寶文,呈皇帝御覽。皇帝欽定後,再由禮部發印樣於鑄印局,鑄印局官會同內務府官于造辦處祭爐監造。鑄造完畢後交廣儲司銀庫以待鐫字。鐫字時,由欽天監選擇吉期,禮部奏報批覆,屆時把寶印送至內閣,在內閣大堂行禮後,按內閣翰林院預先選發的寶文鐫刻,竣工後,收存內閣大庫,待行禮時提用。最後再由工部辦理制造寶盝、印池等一應物件。

 

 

 

皇后之寶作為皇后身份的証據,只有在舉行了相應的冊封禮之後才有效。經過冊封程序後,寶璽便被置於皇后宮中,以証皇后的身份地位。』

 

(1:來源出處:http://baide.baidu.com/view/123788.htm)

 

 

 

所以,“皇后之寶”大概是每選一位新皇后,都要重新制造新的皇后之寶。

 

 

 

再者,清代乾隆朝以後,妃印按制度為金質,咸豐四年國力的衰退,規定原屬金質的皇貴妃、貴妃和妃的寶印均改為銀鍍金。晚清時,已沒按祖制金鑄,而用檀香木刻制,如貴妃之寶。

 

 

 

我們亦曾見過如二十四寶中的“大清嗣天子寶除金質外,還有銅的和玉雕的。而皇帝之寶已超過五方,而制作尺寸和材質都不一致。

 

 

 

在我的藏品中,有一枚白玉質的皇后之寶,其雕工形式是清朝初中期的,但其印文的刻工是後期的,它又比金質皇后之寶細小了許多,應該是同治或光緒時期制作的,要多作研究才能肯定其真偽。(圖四、五、六及六A)

 

皇后之寶1  

 

圖四

 

皇后之寶  

 

圖五

 

皇后之寶3  

圖六

 

皇后之寶4  

圖六A

 

其它七級的妃嬪: 依次是皇貴妃、貴妃、妃、嬪、貴人、常在和答應,以下都是康熙妃嬪等的印章。(:是生前或死後之章,已無法考證。)

 

 

一、皇貴妃

 

 

 

 

 

 皇貴妃

 

二、貴妃

 

貴妃  

  

三、妃

 

妃  

 

妃2

 

 

四、嬪

 

嬪

 

嬪2

 

五、貴人

 

貴人

 

六、常在

 

常在

 

七、答應

 

答應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玉璽 印章 宮庭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uangyanguanzhu 的頭像
    shuangyanguanzhu

    宮庭之印

    shuangyanguanz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